October 1977baader Meinhof

搜寻

六十年代早期刚从东德过来时,我很自然地抗拒对红军派(RAF)的目标和方法有任何形式的同情。我对恐怖份子的激情,它们无法动摇的决心和绝对的勇气印象深刻,但我心里却无法谴责国家对他们所采取的强硬手段,因为国家就是如此,而且我也见过更残酷的国家。恐怖分子的死,以及前后所发生的相关事件对我而言代表一种恐怖,这种恐怖曾经令我感到痛苦,并且尽管我全力加以压抑,它就像未了结的事一样,总是对我阴魂不散。

Notes for a press conference, November-December 1988 (held at Museum Haus Esters, Krefeld, February 1989), 1989 SOURCE
Gerhard Richter: Text. Writings, Interviews and Letters 1961–2007, Thames & Hudson, London, 2009, p. 14

这些画可能引发了关于政治和历史正确性的问题,我对这两点都不感兴趣。虽然我作这些画的动机可能并不重要,但我还是要试着在这里表达我的不安和意见,就算是对画作提供一种平行的叙述。

Notes for a press conference, November-December 1988 (held at Museum Haus Esters, Krefeld, February 1989), 1989 SOURCE
Gerhard Richter: Text. Writings, Interviews and Letters 1961–2007, Thames & Hudson, London, 2009, p. 14

十月系列作品的政治时事性对我而言几乎完全没有意义,但很多人却觉得这是最引人注意,或者最能挑起人们兴趣的部份。同时,人们对这些画的反应也随着当前政治处境不同而有所变异。我倒觉得这不是重点。

Notes, 1989, 1989 SOURCE
Gerhard Richter: Text. Writings, Interviews and Letters 1961–2007, Thames & Hudson, London, 2009, p. 14

我想说一点不一样的东西:就许多方面而言,这些画也在作一种告别的动作。从事实的角度看来,这些人都已经死了;从普遍的角度看来,死亡也就是一种离开和告别;而就意识形态的角度看来,则是告别某种被认为是救赎的教条。更进一步来说,就是告别一种错觉,错以为我们可以透过传统的暴力抗争来告别生命中那些不可承受的境况 (这种革命化的思维和行动是无用的,也是过时的)。

Notes, 1989, 1989 SOURCE
Gerhard Richter: Text. Writings, Interviews and Letters 1961–2007, Thames & Hudson, London, 2009, p. 14

这作品对我个人而言有很强的告别意味,它对我从1960年代就开始创作的作品(从黑白照片衍生出来的画作),做了一个终结,并且做了一个集中的总结,排除任何继续的可能。所以根本而言,它是我对自己想法和情感的一种告别。当然这并不是刻意的举动,而是我事后回想时才意识到的,一连串半自动的肢解和重建的动作。

Notes, 1989, 1989 SOURCE
Gerhard Richter: Text. Writings, Interviews and Letters 1961–2007, Thames & Hudson, London, 2009, p. 14

你为设么决定要画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Baader-Meinhof)?
没有什么特殊的事件让我做出这个决定。很久以来,我在脑海里收集了一些相片和想法,它们不断地滋长,所以最后我就对自己说“我必须画这个!”我来自东德,但我不是马克斯主义者。理所当然地,这些人所代表的想法和意识形态在当时并没有人赞同或支持,我虽然无法理解这些想法,但仍然对它们印象深刻。像所有人一样,我受到很大的震撼,那对德国而言是非常特殊的时刻。

Interview with Gregorio Magnani, 1989, 1989 SOURCE
Gerhard Richter: Text. Writings, Interviews and Letters 1961–2007, Thames & Hudson, London, 2009, p. 14

你的画里有对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Baader-Meinhof)的怜悯。
是悲伤。但是我希望人们可以看得出来,那是对那些年轻而疯狂的人们毫无意义的死亡所感到的悲伤。我对他们有一种尊重,或者说是对他们愿望力度的尊重,因为他们试图改变这个世界里的愚蠢事物。

Interview with Gregorio Magnani, 1989, 1989 SOURCE
Gerhard Richter: Text. Writings, Interviews and Letters 1961–2007, Thames & Hudson, London, 2009, p. 14

我最后画的正是一些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难以入画的主题,亦即死者。一开始我想画的是完整的东西,就是当时的世界,活生生的现实。我当时考虑的是大而完整的东西,但是后来这组画渐渐出现不同的发展,朝死亡的方向发展。死亡其实一点都不难以入画,死亡与苦难向来都是艺术的重要主题,其实它们恰恰是艺术的主题,但长期以来美好而简洁的生活方式,让我们逐渐远离那个原始的主题。

Conversation with Jan Thorn-Prikker concerning the 18 October 1977 cycle, 1989, 1989 SOURCE
Gerhard Richter: Text. Writings, Interviews and Letters 1961–2007, Thames & Hudson, London, 2009, p. 14

所以你觉得红军派(RAF)的死者是他们意识形态的牺牲者?
当然。不是左派或右派的某个特定意识形态的牺牲者,而是抱持意识形态这种状态的牺牲者。为革命奋斗,然后为革命而败,这和人类普遍的恒久困境有关…

Conversation with Jan Thorn-Prikker concerning the 18 October 1977 cycle, 1989, 1989 SOURCE
Gerhard Richter: Text. Writings, Interviews and Letters 1961–2007, Thames & Hudson, London, 2009, p. 14

那些是媒体相片。
是的,来自SternSpiegel杂志和书籍。你知道吗?我真的有打算要把它做成比较广泛的主题,但后来却不自觉地局限在死者这个主题一路到底,这令我自己都感到很诧异。我原来计划用宽广很多的角度来做这些作品,比方说画他们的人生,他们活跃的年代,但好像效果不太对,所以我后来就放弃了。

Interview with Stefan Weirich about the 18 October 1977 series, 1993, 1993 SOURCE
Gerhard Richter: Text. Writings, Interviews and Letters 1961–2007, Thames & Hudson, London, 2009, p. 14

美国人对德国红军派和相关的主题特别感兴趣,你对这点有什么看法?或者说得比较广泛一点,你怎么评价政治艺术在保守的美国的有效性?
因为美国人与红军派的问题距离太远,他们可能是以比较广泛的角度来看待它,比方说红军派与每一个现代和非现代国家之间的关联:意识形态信念、激进主义和刻意迫害所带来的广泛危机等等。那对所有国家而言都是有关系的,包括美国在内,你可能比较倾向于笼统地称之为保守。但是我可以看到美国和红军派之间另外一个比较直接的关联,我指的不是越战,不是那个让Baader和Ensslin于1968年在法兰克福的两家百货公司里放燃烧弹,以示抗议的原因。我所看到的关联是指,所谓的1968年运动,它的态度和生活形态都强烈受到美国式理想的影响。虽然那个运动就本质而言是反美的,但它的反美却不是单纯的反对美国霸权,而是反对美国的进口输入。

Interview with Hubertus Butin, 1995, 1995 SOURCE
Gerhard Richter: Text. Writings, Interviews and Letters 1961–2007, Thames & Hudson, London, 2009, p. 14

这些画之所以注定要落足纽约,并不是因为德国人对它们兴趣缺缺而让我感到失望,而是因为MoMA向我要这些作品,而我也觉得MoMA是全世界最好的艺术博物馆。

Interview with Hubertus Butin, 1995, 1995 SOURCE
Gerhard Richter: Text. Writings, Interviews and Letters 1961–2007, Thames & Hudson, London, 2009, p. 14

, 2010 SOURCE
Gerhard Richter: Text. Writings, Interviews and Letters 1961–2007, Thames & Hudson, London, 2009, p. 14

, 2010 SOURCE
Gerhard Richter: Text. Writings, Interviews and Letters 1961–2007, Thames & Hudson, London, 2009, p. 14

, 2010 SOURCE
Gerhard Richter: Text. Writings, Interviews and Letters 1961–2007, Thames & Hudson, London, 2009, p. 14

回到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