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简介

Interactive timeline

1961–1964: 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时期

1961年,因为东德越来越专制的政治环境,里希特和他的妻子艾玛叛逃到了西德。在他们来到西德的最初几周里,他们寄宿在朋友莱茵哈德·格兰杰(Reinhard Graner )位于杜塞尔多夫的家中。里希特最早考虑过迁居至慕尼黑,但在格兰杰的建议下还是选择落脚杜塞尔多夫。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Staatliche 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有着很高的声望,是里希特做出该选择的很大一个因素。尽管他已在德雷斯顿学院学习过艺术,里希特还是决定报名就读该校,希望能有融入新环境的机会,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及扩展他对当代艺术的了解。作为学生,他还能得到补贴,这在他刚来西德的这几年中帮了不少忙。1961年10月,里希特开始了他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学习,他在弗迪南·马可坦兹(Ferdinand Macketanz)的课上。随之而来的是一段十分高产的时期:“我尝遍了所有我能尝试的” 38他后来将这段时期的作品形容为“在杜布菲(Dubuffet)、贾科梅蒂(Giacometti)、塔皮埃斯(Tàpies)和许多其他艺术家的风格之间变换。” 39

 

六十年代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走在艺术发展的前沿。除了是非定型艺术(Informal Art)的坚定捍卫者之外,当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被任命为学院教授后,它还成为了激浪派(Fluxus movement)的中心。杜塞尔多夫和附近的科隆都有着十分活跃的艺术家社区,和丰富的展览及活动——尤其是有着由奥托•皮纳(Otto Piene)和海因茨·马克(Heinz Mack)在1957年创立的“零派”(ZERO group)。里希特加入了这片活跃的艺术气氛,这种环境的许多方面都成为了他后来创作的灵感。


第一学期结束后,里希特转到卡尔·奥托·格茨(Karl Otto Götz)的班上——这位大师吸引了许多学院里最有趣的学生。在这些人之中,里希特交到了在后来变得极为重要的朋友:“我有幸在学院里交到对的朋友:西格玛尔·波尔克(Sigmar Polke)、康拉德•费舍尔(Konrad Fischer)和布林奇•帕勒莫(Blinky Palermo)。” 401963年5月,这三位艺术家一起在杜塞尔多夫的旧城市中心举办了展览,场地是从当地市政机构租来的一间空店铺。同年十月,里希特和卢埃格(康拉德•费舍尔别名)又在城中的一家家具店举办了展览和活动。这一名为 “与波普共存: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的示范“(Living with Pop: A Demonstration for Capitalist Realism)的倡议包括一场展示艺术家绘画作品的展览,以及他们作为“活的雕塑”所表演的行为艺术。艺术家们在一个有着许多道具的模拟起居室中——如当时还活着的约翰·肯尼迪的雕像和博伊斯所做的一件在橱柜里的装置艺术,这影射出激浪对里希特和他朋友们的影响。里希特曾说:“我很钦佩激浪派,它如此怪诞而又具有破坏性。” 41这场家具店展览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是那时的里希特和他的朋友们的能量、好奇心、幽默和精神的写照。

 

这些年轻人对大洋彼岸的波普艺术运动非常关注。他们每个人都从这场运动中吸取了不同元素,并运用在自己的思考和创作中。即便他们那时还是学生,却已然对该运动在欧洲的进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里希特对时事、消费型社会、传媒与流行文化的兴趣逐渐显现在他的画作中。早期的例子包括《派对》(PartyCR:2-1)——描绘的是跨年派对的场景;而《桌子》(TableCR: 1) 则取材自意大利设计杂志《多莫斯》(Domus) 中的桌子图片;《约翰逊总统慰问肯尼迪夫人》(President Johnson consoles Mrs. KennedyCR: 11-2) 的灵感来自于新闻剪报;《折叠晾衣架》(Folding DryerCR: 4)则重现了含有文字的晾衣架广告。这些是里希特职业生涯初期的作品,他对照片的使用——这对他个人与学院派绘画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形式——标志了关键的突破。42
 

在这个早期阶段里,里希特开始探索照片图像与绘画之间的关系——这将成为他创作的奠基石之一。他以模糊化技法创作出他最早的一批作品,如《行人》(PedestriansCR: 6) 与《阿尔斯特湖》(AlsterCR: 10)。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一系列以战斗机为主体的绘画作品,以及以媒体上的图片和身边找到的照片为基础的黑白肖像画。当里希特于1964年的夏季结束学业时,他已做好准备迎接接下去几十年的辉煌了。


 

 

 

37 写给汉斯·洛马教授的信,1961年,出自 Gerhard Richter: Text,2009年,第13页。

38 声明,1973年10月10日。Gerhard Richter: Text,2009年,第84页。

39 琼·松佩克访谈里希特(2004年),出自 Gerhard Richter: Text,2009年,第472页。

40 同上,第473页。

41 桃乐茜·黛德丽(Dorothea Dietrich)访谈 (1985年),出自 Gerhard Richter: Text,第157页。

42 埃尔加曾这样描述里希特的作品全目录:“(1969年,他开始琢磨)作品全目录的第一版,向大家介绍他现在所用的系统。并非所有作品都被包含在内……作品全目录也因此并不被认为是他所有作品的记录,而是艺术家本人建立的一个作品库。” 埃尔加,A Life in Painting,2009年,第169页。斯托也称这本目录“并非是他创作的历史,而是他在他们这一代人的语境中,学习了对他而言非常重要的作品后,根据自身经验而得出的叙述。”斯托, Forty Years of Painting,2002年,第29页。